晚上好。首先,我要感謝您今晚來到這裡,無論您的日程安排多麼忙碌,因為這已經是一天的盡頭了,大多數人都想要擺脫今天生活上的負擔及勞累。我希望您目前能做為您的放鬆時間。
今晚我很榮幸能與您談談智慧。我並不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,而是我有機會與您分享我的大師和老師們的一些智慧之言。
演講的開始我希望向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尊者致敬,法王尊者是我發願造福眾生的動力。我邀請您也定義自己的動機,發心不忘苦海中的絕望眾生。
但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做並遵守正念,當目睹絕望的眾生和他們無盡的痛苦時,每個人都會感到沮喪。
我們失敗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缺乏對煩惱和認知的蒙蔽。所以產生迷妄。實際上所有宗教,哲學都以追求快樂為共同目標。無論是通過沉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(例如“四聖諦)或是通過實驗室中對“心靈科學”的研究,結論都是相同的: “我們總是拿未獲得快樂的經驗指示我們的行為,對現狀保持不滿。平日生活中我們總是陷入負面的念頭,而沒有考慮到這個外相經驗是由相互依存的因素所推論來的。換句話說, 我們所經驗的都是由自已感官的知覺如喜歡,我們會緊緊抓住或者不喜歡,我們會拒絕而所推論來的感受來判斷每件事情決定我們的行為。
禅修的定義就是用熟練的方法來轉變意識來改變這種習性。禅修的方法很多,如今各種宗教和非宗教都提供了一些禅修的方法。然而,藏傳佛教有許多著名的大師的提供了傳承這種方法,這些大師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效率。作為一名接受藏傳佛教喀瑪甘孜傳承的瑜伽士,我將在這裡向您介紹如何進行禅修的基本教導。
為什麼要禅修?
禅修意味著要輕鬆的保持注意力。這是在充滿壓力生活中和心亂的最適合活動。
我們的習性,執著已儲在無數前世生中的阿拉亞意識(Alaya Conciousness)。每當我們要重新體驗類似的環境條件時,我們都用阿拉亞(Alaya Conciousness)來判斷每件事情決定我們的行為。如想改變現實過程的發生方式,就要以改變阿拉亞意識中(Alaya Conciousness)的記錄。這就是我們禅修時的事情。
什麼時候禅修? 答案是隨時隨地。這需要培訓才能實現!它需要一些基礎培訓,在這種情況下,必須留出一些時間來練習禅修。因為沒有禅修經驗,所以建立一個新習慣會變得更容易:保持正念注意力。 遵循喀舉大師甘波巴的教法是最好在夜晚的頭和尾進行。因為這是擺脫白天的負擔,安靜休息時刻。
隨著我們逐漸進步並變得精通,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禅修。
禅修:在哪裡? 在這裡,作為一個初學者,我們的心沒有受到訓練很容易會受到外界的干擾,因此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禅修可能會跟好。一旦掌握了技巧,在任何的環境中學習都是有幫助的。
如何禅修? 打坐很簡單。應該從放鬆開始保持正念的同時將其放在對像上。採取禅修姿勢並非絕對必要。但是它將提供保持專注和專心的能力。
禅修姿勢:
身體:將身體舒適地筆直站立。 雙腿應該舒適地交叉,背部保持筆直,雙肩齊平,頭部稍微彎曲;遠離身體雙手處於手結姿勢,嘴唇和牙齒略微解開。凝視應該在鼻子前方向下約十二指的位置輕輕地擺在您面前。保持沉靜,輕輕地呼吸。
在Mantrayana練習中,人們會根據嗡嗡作響的聲音輕輕地念誦咒語,或默默地念誦咒語。 心靈:基本上有兩種禅修類型。 首先心靜於禅修的對像上,並時刻謹記不要鬆懈。此培訓是漸進式的,應按照合格的上師正確指導進行。 第二個是分析性禅修,例如在藏傳金剛乘佛教中對修“ 本尊Yidam”中的kyed-rim的禅修。
今晚,我將進一步解釋禅修的方法。首先,放鬆一下。當您感到放鬆時,將思想輕輕地放在禅修的對像上,並將目光聚焦到的總物體。 在發展注意力的各種外物中,。例如形式,聲音,氣味,味道,觸覺對象感知到。還有可選擇專注於自己的呼吸。選擇禅修的對像在此階段並不重要,最好選擇您更熟悉的對象。
陪養安靜的有兩個主要障礙:
1.“沉重”:頭腦的清晰度逐漸消失,開始陷入未知的黑暗中。在禅修中,下沉起初通常會導致輕微的呆滯,無聊這會加深睡意並最終使人入睡。
2.“煩躁”:沉重和保持冷靜的另一個相反是頭腦變得煩躁。無論哪種情況,心都會失去目標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需要發展Samadhi-專注力。 Samadhi表示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主題上。它也專門用作禅修的精確定義的技術術語,它與思維如何集中在物體上有關。佛陀教導說,對三摩地的迷惑有六種形式,如果不照顧它們,就會阻止注意力的發展。它們是:
懶惰:這是懶散的,因為感覺對於自已的能力來說太大,而無法完成任務。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,所以灰心,迴避。懶惰還與拖延和一般的懶惰有關,他們對某事不感興趣,因此對它不感興趣或不熱衷於它,而被迷戀於世俗的活動而無法享受良善的佛法,而對此放鬆,則與毅力不符。它被認為是反對持久性的主要因素。
驕傲:這里是傲慢和自負。
狡猾:這種思想會想用任何方法欺騙他人。欺騙是“歪”的頭腦。是不誠實和直率的。
興奮:心變野,不守規矩。
無需努力:是指理性的“有意識的”努力,有兩種正念:在前者中,“正念與努力”是由理性頭腦產生的正念; 在後一種“精力充沛的正念”中,所涉及的正念沒有涉及理性頭腦的任何努力。三摩地的目的是要發展正念,不受智力控制的束縛,是努力穩定練習的結果。
努力: 上面定義的相反。
三摩地是通過實踐這八個因素來達成的:
信仰:信仰被定義為對真實事物的信任和興趣,因此成為提升美德的基礎。信念是理解三寶的唯一的避難所,佛教徒所依賴的信仰被認為具有三個方面:
1.當您拜訪有許多神聖的道場時,或者當您遇到一位偉大的大師或參加鼓舞人心的僧伽大佛法會時,渴望或激發信心便是您獲得的積極對佛法的嚮往。
2.您希望擺脫苦難並實現更高升的和平;目的希望為此練習好行為,摒棄消極行為,並實現該目標的可能性變得清晰及充滿信心。
3.對佛陀,佛法和僧伽產生了由衷的理解和信任,。
思維力:理性的思維,分析和觀察事物如何融合的辨別工作。人們需要通過學習來發展智力。學習本身必須通過讓合格的老師授課來開始。
努力:具有實現目標的精神動力。努力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竭盡全力的快樂實踐。
耐心:頭腦和身體的機敏能力,為實現良好和有益的目標開闢道路。因為思想和身體已經被徹底處理,所以出現了這種精神事件。它導致思想和身體緊隨其後,僅憑德行而無法陷入困境。因此,它被定義為已經產生的身心的可操作性,並且使頭腦有可能觀察其對象。
注意力:其功能是將心智固持於其對象,而不是讓心智遺忘或遠離其對象。它是八重高尚之路的八個因素之一,高尚之路是所有佛教徒,禪修者和非禪修者的基本路徑。
警惕: 作爲警惕或警惕的功能,使頭腦知道思想在做什麼。 這種特殊的精神事件在保持冷靜的實踐中是需要的。 在保持冷靜的環境下,保持頭腦清醒,保持警覺,時刻留意事態發展,確保頭腦靈活運作。 把心力固定在原位時,心力就會減弱或消失,而心力就會四處飄蕩時,心力就會知道這一點,並告知心力重新評估心力。 這樣,在任何試圖安撫心靈的實踐中,警覺都是必不可少的夥伴。
意志:將思想帶向並固定於目標。 “動機”,“意志”,“精神驅動力”,“方向性”。是頭腦的驅動力導致身體或言語的精神動作或精神動機動作。
寧靜:心既不想與任何身體/心靈的分離,也不想與任何有助於身體/心靈的事物或事物靠近。
隨著注意力的發展,人們必須學會發展正念(dran-pa),然後發展警覺(shey-zhin)。作為禪修實用的基礎。
以上作為正確禅修練習的實用介紹。也建議您選一位真正上師給予正確的個人指導。